紙寮窩造紙歷史淵源流長,約莫乾隆年間,劉老始祖從廣東省渡海來台,開闢造紙事業,當地客家族群從事的農業,與造紙業技術相互合併,結合土地應用,使紙寮窩呈現截然不同的農村面貌,造就台灣少數整合農業及紙業於單姓聚落的成功案例,形成一處富含客家風土民情的劉姓聚落。幽靜山谷中蒼翠竹林、豐沛水源的自然環境,合適竹紙業發展,劉家掌握地理優勢,逐漸成為當時北台灣的金紙造紙重地。一間又一間的工作小屋矗立三面環山、一面開口獨特的「窩形地」中,而有紙寮窩一稱。

 

隨機械造紙技術引進,手工竹紙逐漸隱退台灣造紙舞台。劉家子孫感念祖先開創精神,於原地修復造紙機具,規劃再興竹紙技藝。2009年,在民間人士與當地文化局合力支持下,「紙寮窩」得以重整再建,並以「紙寮窩造紙工坊」之名傳承祖先技藝。

 

「紙寮窩造紙工坊」將過往繁瑣竹造紙步驟:伐竹、砍竹、運竹、滷竹、輾料、造紙、曬紙等傳統技法,以文化教育與休憩娛樂的方式呈現,回顧製作紙張的過程,再現手造紙業風華,引導參觀民眾,重新認識老祖宗的生活智慧。

 

芎林數位機會中心提供偏鄉社區平等的教育機會,保存當地文史產業,舉辦採收勞作輕旅行,以推廣行銷社區特色產品,期待讓更多人了解芎林故事,見證芎林紙寮窩產業振興的過程故事,輔導團隊協助設計在地圖像,開發絹印DIY的多樣性,提升百年文化與地方的連結性,期待帶動地方文化觀光產業,也讓在地人文與工藝得以溫暖延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