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阿嬤靜靜地坐著,手上可沒閒著。抽絲、捻線、穿針、編織,一張有著交叉條紋圖騰的桌布,就此誕生。
 
這是噶瑪蘭族的編織傳統,滿溢民族風的織品乍看之下跟台灣其他原住民的手藝很類似,但用手一摸馬上就知道箇中奧祕。因為噶瑪蘭族用的素材既非棉亦非麻,而是香蕉絲。

 

早年世居於宜蘭的噶瑪蘭族,在19世紀因漢人大舉屯墾而被迫南遷到花蓮豐濱新社一帶。但早在蘭陽平原時期,他們就知道就地取材,利用香蕉絲來製作織品。

 

香蕉是一年生的植物,新芽長得太密集會影響樹莖品質,所以需砍除多餘的樹幹。一棵樹幹往往只有六片樹皮可供使用,容易斷裂之外,脆弱的層面都必須丟棄;撕成絲的樹皮曬乾後,再分成更細的絲線,捆成線球後就可以用來編織。早年噶瑪蘭族婦女都是坐在地上,用香蕉絲編成衣裳、雨蓑、裝穀袋、舖地用具、採集野菜用的背包等,處處都是地織織物的創意延伸,充份展現出先人智慧。

 

在物資匱乏的年代,讓人發揮無限的潛能,但隨著時代進步,快速多樣的工業用品取代傳統手工藝,加上鄉間人口外流,阿嬷的手藝也慢慢失傳。部落中會地織手藝的耆老相繼凋零,直到十幾年前,日本人來台尋找香蕉絲的歷史後,香蕉絲的技藝,才再度引發部落對復興傳統的重視。

 

為了傳承香蕉絲編織技藝,新社部落於2005年成立了「新社香蕉絲工坊」,透過種植香蕉、砍伐、刮絲、晾曬、分線、捻線、繞線、整經等一連串完整的訓練,讓族人找回屬於自己的文化,成為族群發展的特色。

 

為因應時代潮流,香蕉絲工坊除了繼續推動傳統的織品外,更努力朝多元化方向推廣。除了凸顯原色原味的純香蕉絲織品外,也陸續研發香蕉絲與各種材料搭配的方式,並跟設計師合作,把產品線擴展到實用的生活雜貨,例如餐桌用品組、文具組、名片組等等。

 

於是,噶瑪蘭族的香蕉絲工藝,不僅織出對歷史記憶的珍惜情感,也勾勒出對部落文化復興的企圖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