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熱鬧的台南安平老街旁邊的小巷中,座落着安平蚵灰窯文化館。一間爬滿綠葉的老式磚房,牆上掛著的蚵殻風鈴隨風輕搖,花園內則擺著用蚵殻做成的造景。穿過花園,只見階梯通往一個小門,登門一看,下面竟是一個磚砌的窯洞。鋪滿了石頭與蚵殻的燒窯,彷彿一座時光隧道,讓人回到久遠以前的歲月。

 

養蚵向來是北門地區的傳統產業。早期漁民除了養蚵外,還發展出燒蚵灰工藝,將廢棄蚵殼燒成當成日常生活物品材料與建材。十七世紀荷蘭統治期間即有蚵灰工匠的記載,而台灣數百年來的傳統磚房砌造,常以蚵灰調合糖水與糯米汁做出俗稱的「三合土」黏著劑,使得房舍得以堅固,木船得以耐航。這裡也因遍佈許多蚵灰窯,而被稱為灰磘港(就是現在的玉湖社區)。

 

燒蚵灰的做法是在窯內第一層先鋪上茅草,第二層是蘆竹,第三層是蚵殼,第四層是煤炭,這樣燒起來就可以成為石灰建材。可說是先民在物資不發達的年代,發揮智慧將在地材料作再生利用的典範。可惜的是,在現代石灰工業的競爭下,燒蚵灰的蚵灰窯相繼被拆除,地方曾經的輝煌也慢慢淹沒在時光的灰燼中。

 

蚵灰窯文化館的成立,就是為了重建被遺忘的灰窯文化,喚起居民的生活記憶。在玉湖社區理事長王敏雄的努力推動下,台南北門農會與玉湖社區在十年前聯合設立了蚵灰窯文化館。以北門農會廢置的倉庫為基地,重新整建目前全台唯一僅剩的蚵灰窯,紀念館中還展示了蚵灰的各種不同用途,重新找回失落的灰窯文化,並為逐漸凋零的老社區創造發展的新契機。

 

此外,文化館也以當地的生態特產為主題,例如花跳彈塗魚,利用蚵灰做成精緻的陶藝工藝品。小巧可愛的燒陶藝品,凸顯了在地的海洋特色,也展現出傳統可以創新的精神,就像蚵灰窯一樣,重新燃起人們對追憶歷史的熱情,重現出小鎮的昔日風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