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山綠水,蛙鳴鳥叫,茶香飄飄。這不是仙境,這是新北市坪林區的有機茶園。在北勢溪蜿蜒流過的山坡上,愈來愈多的茶農轉型改採有機農法,淨化了環境,滋養了茶葉,也讓消失已久的翡翠樹蛙重新回歸當地。
 
位在台北水源翡翠水庫上游集水區的坪林,向來以文山包種茶聞名。然而慣行農法卻對水質以及附近生態造成影響。不僅當地原生、屬於保育動物的翡翠樹蛙蹤跡不再,而且水庫水質也受到破壞。一來化肥會隨著雨水流入水庫,提高水中氮、磷含量,容易造成水庫優氧化。此外,施用除草劑之後,表土容易流失,一旦大雨來時,很多表土會不斷沖積到水庫,致使水庫壽命縮短。
 
鑑於慣行茶園經營方式對水庫的威脅,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在2009年開始於坪林推動有機茶葉栽培計畫,目前已有二個產銷班,二十六位茶農投入有機茶葉的種植。從土壤改良開始,茶農配合基金會建議的田間管理方法,像是指定有機肥及用量、挖溝施肥、建議噴灑液肥等方式來管理茶園,讓土壤有機質逐年增加。但有機農法只能手工拔草,辛苦程度是一般茶園的五倍,產量卻不到一半,雖然售價約一般茶葉的一點三至一點八倍,但行銷通路有限,整體經營仍較辛苦,因此至今仍有親友或茶農戲稱這些有機茶農是傻子。
 
但是,或許該說他們是大智若愚。因為有機農法除了產出更好品質的茶之外,也對環境的涵育起了作用。在有機茶園中,雜草像綠毯一般綿密地抓緊土地,同樣遇見豪雨,從這些茶園流進水庫不是濯濯黃土,而是清淨的水。此外,受到颱風豪雨摧折,坪林山區不免總會出現山崩、落石,許多茶園多少都會有損失,但有機茶園卻安然無事。連銷聲匿跡已久的翡翠樹蛙,也開始重現江湖,證明有機排毒不僅對人類好,對自然生態保育也有幫助。基金會將此地所產出的茶命名為「淨源茶」,就是希望反映出茶農飲水思源的用心。
 
這樣的努力成果,讓坪林有機茶園在2013年獲頒「坪林.翡翠樹蛙」綠色保育標章,成為繼台南市「官田.水雉」後,全台第二個官方認證的農作綠保標章。

「綠色保育標章」是2010年慈心基金會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推出的驗證機制,意義在於「讓生產與生態雙贏」。坪林有機茶葉的成功,正是在經濟、保育、與生態間。找到了共存共榮的契機。